发布时间:2023-11-28 11:07:17
在主题教育中
峨山县紧扣构建社会
“大普法”工作格局目标
立足彝乡实际
以打造“四+普法”
组建“五支队伍”
围绕“六个聚焦”为抓手
通过整合资源、集中力量、强化担当
全方位多角度
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渗透力
引导力、感召力
推动普法工作
在坚持守正创新中实现
提质增效和全面发展
打造“四+普法”新模式,助力法治宣传入脑入心。
不断创新普法形式,巧妙地将普法融入党建、文艺、调解等工作中。
一是“党建+普法”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将法治宣传教育深度融入党建工作中,促进党建工作和普法工作双融合、双提升。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学法普法主题活动,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法治素养。
二是“文艺+普法”。坚持紧贴群众法治需求,结合群众身边的典型案例,将婚姻家庭、邻里纠纷、尊老爱幼、防范电诈等与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,巧妙地融入到文艺节目中进行演绎,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,让法律意识深植群众心底。
三是“调解+普法”。坚持把普法贯穿于调解工作全过程,全县1199名人民调解员深入村(社区)、人民群众家中、田间地头,通过“情法相济、德理相融”的方式,讲法律、讲政策、讲利害关系,在以案说法、释法明理中,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过程变为当事人学法懂法守法的过程。
四是“广播+普法”。结合彝乡实际,制作一批本土化的“双语”普法宣传视频和法治宣传音频,将普法阵地延伸到线上空间,将法律知识送到百姓“家门口”,让枯燥晦涩的法律条文变得更加有温度。
组建“五支队伍”消盲点,助力法治宣传走深走实。
峨山县结合工作实际,有效整合资源,组建“五支队伍”在法治宣传、政策解读、隐患排查、矛盾化解、平安建设、乡村振兴、民意收集等方面集中力量开展扫盲式普法。
一是组建由78名驻村干部、村(社区)民警、党政机关改任非领导职务人员构成的普法专员队,负责深入群众做好社情民意收集,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、特殊人群服务管理、命案防控、治安隐患排查等工作。
二是组建由434名政法单位、主要行政机关干部职工构成的普法专业队,针对包保责任村(社区)的重点对象和重点区域,下沉开展入户入域普法,严格工作记录,实行定期回访。
三是组建由2112名乡村干部、政法干警、调解员、治保员、网格员构成的扎根基层普法队,常态化掌握村(社区)人员动态,及时向普法专业队提供相关信息,会同普法专员、普法专业队开展好“重点普”工作。
四是组建以66名党校教师、政法机关、行政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及律师等专业人士为主的“八五”普法讲师团,重点深入机关、学校、企事业单位、乡村等大力开展“法律六进”活动,广泛组织开展以宪法、民法典、习近平法治思想等为主要内容的普法宣传和法律宣讲活动。
五是组建由80名相关单位人员组成的“八五”普法志愿者服务队,积极参与群防群治平安建设,在彝乡营造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法治氛围。
围绕“六个聚焦”划重点,助力法治宣传见行见效。
精准聚焦、靶向发力,推动普法工作在多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。
一是聚焦“关键少数”引领“绝大多数”,领导干部充分发挥“头雁”效应,通过调查研究、“四下基层”等工作法宝,深入地方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发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先锋模范作用。
二是聚焦增强青少年真信法律意识,公检法司、工青妇等单位充分利用学校主题班会、开学第一课等开展法律进校园250场次,涉及32所学校442个班级,为青少年多渠道学习法律知识提供有力保障。
三是聚焦培育高素质“法律明白人”,推进实施乡村法律人才培养工程,通过给全县78个村(社区)择优配备390名“法律明白人”常态化开展普法引导,切实打通法治乡村建设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四是聚焦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重点面向全县用工30人以上的71家企业,由政法机关、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法律从业者围绕人事劳务、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和政策法规开展200余场“送法进企业”活动,受众达2.1万人次。通过“面对面”为企业提供司法服务、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法律难题,积极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
五是聚焦深化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创建目标,以法治德治自治为抓手,创建2个国家级、5个省级、20个市级“民主法治示范村(社区)”,将法律援助、公证、律师、人民调解等公共资源进行整合,实现全县78个村(社区)城乡居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覆盖。
六是聚焦彝乡特色法治文化阵地建设,在城区人员较为聚集的公共场所,建成集党建、法治、科普、彝乡文化等各类主题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、法治文化长廊、法治文化休闲亭18个,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、感悟法治精神、增强法治素养。
来源:中共峨山县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